莱特币诞生于 2011 年,由程序员李启威基于比特币代码改良而来,最初目标是成为 “比特币的补充”。它沿用了比特币的区块链技术和去中心化理念,但在技术参数上做了调整:区块生成时间从 10 分钟缩短至 2.5 分钟,交易确认速度更快;采用 Scrypt 算法替代 SHA-256,降低了挖矿门槛,普通计算机即可参与早期挖矿。这些改良让莱特币在小额支付场景中更具优势,形成了与比特币的差异化定位。
从市场地位来看,莱特币长期稳居加密货币市值前十,截至 2025 年,其流通市值超过 100 亿美元,全球范围内有上万家交易所支持交易,被视为 “加密货币中的银”,与 “数字黄金” 比特币形成呼应。这种稳定性和广泛认可度,是大多数昙花一现的山寨币难以企及的。许多山寨币仅靠概念炒作,缺乏实际应用和社区支撑,而莱特币经过十余年发展,已在跨境支付、商户结算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真实应用案例,例如全球知名支付服务商 BitPay 早已支持莱特币结算。
不过,相较于以太坊等具有颠覆性创新的币种,莱特币的技术迭代相对缓慢,核心功能仍局限于支付领域,缺乏智能合约等拓展性应用。这使得它在加密货币生态中的竞争力逐渐被削弱,近年来市场份额有所下滑。但即便如此,其作为早期加密货币的标杆地位仍未动摇,社区活跃度和开发者生态依然稳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