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并未直接认定 U 币为 “非法货币”,但明确禁止虚拟货币的代币发行融资和交易炒作活动。2021 年 9 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包括为客户提供虚拟货币挖矿、交易中介、兑换等服务。这意味着,若个人或机构从事 U 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、为 U 币交易提供场所(如搭建交易平台)、利用 U 币进行融资等行为,均违反我国监管规定,涉嫌非法经营。
从法律责任来看,涉及 U 币的违法活动可能触发多重法律后果。例如,某平台未经批准擅自开展 U 币与人民币的兑换业务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》,可能被认定为非法从事货币兑换业务,面临没收违法所得、罚款等行政处罚;若平台以 “高收益” 为诱饵吸引用户投资 U 币,骗取资金后跑路,则可能构成诈骗罪,相关责任人需承担刑事责任。此外,利用 U 币进行洗钱、赌博、走私等犯罪活动,将依据《刑法》对应条款从重处罚,近年来多地警方破获的虚拟货币洗钱案中,涉案人员多通过 U 币转移非法资金,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个人持有 U 币本身暂未被法律直接禁止,但持有行为伴随极高风险。由于 U 币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,其价值依托发行方信用而非国家主权背书,若发行方出现财务问题(如储备金不足),可能导致 U 币大幅贬值,且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。同时,个人之间的 U 币私下交易虽未被明确禁止,但交易过程不受法律保护 —— 若一方违约(如收到 U 币后不支付对价),另一方难以通过诉讼追回损失,此前已有多起类似纠纷因 “交易标的为非法虚拟货币” 被法院驳回起诉。
国际层面,不同国家对 U 币的监管态度存在差异。部分国家允许合规机构开展 U 币相关业务(如美国对稳定币的监管框架逐步完善),但我国采取严格限制态度,这与维护金融稳定、防范洗钱风险的监管目标密切相关。我国监管部门多次强调,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滋生赌博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,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,因此必须坚决遏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