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比特币最早的购买渠道,藏在 2011 年前后互联网的隐秘角落。那时的加密货币交易没有 APP,没有 K 线图,更没有如今的监管红线,只有少数极客在论坛里用代码和信任完成着原始的数字资产交换。
2011 年的 “比特币中国”(BTC China)是国内最早的交易平台之一。这个由杨林科创立的网站,初期更像个简陋的论坛附属功能 —— 用户需要通过邮箱注册,绑定银行账户后,在 “交易区” 用人民币直接购买比特币。当时 1 枚比特币价格不足 10 美元,一天的交易量仅几十枚,买卖双方甚至会在留言区讨价还价,像在菜市场交易白菜。北京程序员老王至今记得 2011 年 9 月的第一笔交易:“花 3000 元买了 50 枚,网站卡了半天才显示到账,当时连钱包备份都不会,就截图存在电脑里。”
更早的交易则发生在点对点的隐秘网络中。2010 年,淘宝上曾出现过零星的 “比特币代购” 店铺,卖家大多是海外留学生,通过 PayPal 购买后,再私下将钱包地址转给国内买家,一单收取 10% 的手续费。但这类交易因违反平台规定,很快被淘宝下架。那时的比特币更像小众收藏品,上海某高校的区块链研究者回忆:“2010 年底在 QQ 群里用 200 元换了 100 枚,对方是个匿名网友,交易全凭口头约定,现在想想后怕又庆幸。”
2013 年是中国比特币交易的爆发点。除了 “比特币中国”,“火币网”“OKCoin” 等平台相继成立,开始提供标准化的交易界面和杠杆服务。这些早期平台的支付方式五花八门:有的支持支付宝直接转账,有的需要通过线下银行汇款,甚至有平台允许用手机话费充值购买。深圳的早期玩家李女士保留着 2013 年的交易记录:“在 OKCoin 上买了 10 枚,用的是工商银行转账,备注里写‘网络服务费’,生怕银行拦截。”
这些早期购买渠道的共同点,是缺乏监管的野蛮生长。平台没有实名认证,资金流向不透明,甚至出现过 “充值后平台消失” 的骗局。2013 年 12 月五部委发文后,这些平台才开始要求用户实名认证,但此时比特币价格已从年初的 10 美元飙升至 1200 美元,第一批通过这些渠道入场的玩家,早已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或亏损。
如今,这些早期平台或转型或关闭,但它们见证了中国比特币交易从 0 到 1 的萌芽。那些在简陋网站和 QQ 群里完成的交易,不仅是个人财富的赌注,更是数字经济在中国试探性扎根的最初印记 —— 只是那时的参与者们不会想到,这场始于好奇的实验,会在十年后演变成牵动全球金融神经的复杂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