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SDT 作为全球流通量最大的稳定币,常被用于加密货币交易和资金转移。其交易记录被永久写入区块链,这一特性使得警方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追踪收款人,但过程受技术手段、交易链路复杂度等因素影响。
区块链的 “透明可追溯性” 为警方追踪提供了基础。无论是基于以太坊的 ERC20-USDT、波场的 TRC20-USDT,还是其他链上版本,每一笔交易都包含发送地址、接收地址、金额和时间戳等信息,这些数据公开可查。警方可通过区块链浏览器(如 Etherscan、TRONScan)输入交易哈希,逐级追溯资金流向。例如,当某笔 USDT 涉及诈骗案件时,警方可从受害者的转账记录出发,顺着接收地址的后续交易,找到资金最终流入的交易所地址或钱包地址。若接收地址曾在交易所进行过实名认证(KYC),警方通过调取交易所的用户信息,就能锁定收款人的真实身份。
但 “混币工具” 和 “匿名钱包” 会增加追踪难度。部分用户为隐藏资金流向,会使用混币服务(如 Tornado Cash)—— 这类工具将多笔 USDT 交易混合后再转出,打破交易地址间的直接关联。例如,10 个用户各转入 1000 USDT,混币工具会打乱资金顺序,向 10 个目标地址各转出 1000 USDT,使警方难以对应原始发送方和接收方。此外,未进行实名认证的去中心化钱包(如 MetaMask 的匿名创建模式),若始终不与现实身份绑定,仅通过链上地址难以直接关联到个人。2022 年某跨境赌博案件中,嫌疑人通过多次混币和匿名钱包转账,警方花费 3 个月才通过资金最终流入的线下提现渠道锁定收款人。
交易所的 “合规数据” 是身份穿透的关键。当前主流交易所(如 Binance、Coinbase)均要求用户完成实名认证,用户的钱包地址会与身份证、银行卡等信息绑定。当 USDT 从匿名钱包转入交易所地址时,警方可依据司法协查函要求交易所提供该地址对应的用户信息,从而突破区块链的匿名性。例如,2023 年某地警方破获的虚拟货币洗钱案中,嫌疑人将 USDT 转入某交易所后提现至银行卡,警方通过交易所提供的实名认证数据,迅速锁定了收款人的真实身份和资金去向。
不同链上版本的 USDT,追踪难度略有差异。TRC20-USDT 所在的波场网络出块速度快、转账成本低,常被用于小额高频交易,交易链路可能更复杂;ERC20-USDT 依托以太坊网络,虽转账成本高,但生态更成熟,链上分析工具(如 Chainalysis)对其追踪支持更完善。不过,这种差异对专业调查团队而言影响有限,警方可通过跨链分析工具整合不同链上的数据,构建完整的资金流向图谱。
需要注意的是,警方追踪 USDT 收款人需遵循法定程序,必须持有合法的调查令或协查函,才能要求交易所、链上分析公司等提供数据。对于普通用户的正常交易,其隐私受法律保护,警方不会随意介入。但一旦 USDT 涉及违法犯罪活动(如诈骗、洗钱、非法集资),区块链的可追溯性和合规机构的数据配合,使得警方具备追查收款人的技术能力和法律依据。
综上,USDT 并非完全匿名,警方在掌握相关线索和合法授权的情况下,能够通过链上追踪、交易所数据协查等方式查到收款人,尤其是当资金流向与现实身份存在绑定关系时,追踪效率会显著提升。这也提醒用户,切勿利用 USDT 从事违法活动,区块链的透明性终会让违法资金无处遁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