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密货币交易的复杂领域中,U 币(USDT,泰达币)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稳定币,因其价格相对稳定,常被投资者视为赚取差价的工具。然而,围绕着买卖 U 币赚差价这一行为是否违法,存在诸多法律考量与风险因素。
从法律定性来看,2021 年 9 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明确指出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U 币作为虚拟货币的一种,开展法定货币与 U 币的兑换业务,包括通过低买高卖 U 币赚取差价,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、擅自公开发行证券、非法经营期货业务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,在我国一律严格禁止,坚决依法取缔。从本质上讲,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U 币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合法流通使用,其交易扰乱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。
若买卖 U 币的资金来源涉及违法犯罪所得,那么行为性质将更加严重。在司法实践中,已有多起相关案例。2023 年 11 月至 2024 年 1 月,被告人徐某某明知刘某用于购买 U 币的资金系诈骗犯罪所得,仍使用其母亲名下的支付宝账户接收刘某转账 64.3 万余元,购买 U 币并转移至刘某指定钱包地址,最终徐某某因犯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十个月并处罚金 4 万元。在另一起案件中,2022 年 6 月至 2023 年 2 月,金泽明知 “易币付” 平台上 U 币交易资金可能涉嫌违法犯罪,仍通过绑定银行卡在平台售卖 U 币赚取差价,其银行卡收到张某某被诈骗款 36118.8 元,金泽最终也因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这些案例表明,若明知资金来源非法仍参与 U 币交易,无疑是在为犯罪分子转移资金提供便利,必将受到法律严惩。
即便交易资金来源合法,单纯的买卖 U 币赚差价行为在我国当前法律框架下,也面临诸多风险。由于虚拟货币交易缺乏有效监管,交易平台的安全性难以保障,投资者容易遭受诈骗、被盗取资产等风险。一旦交易出现纠纷,如平台跑路、交易对手违约等,因虚拟货币交易行为本身不被法律所保护,投资者难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,遭受的损失只能自行承担。
在部分国家和地区,对 U 币等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态度和法律规定也不尽相同。一些国家对虚拟货币交易持开放态度,但也制定了严格的监管规则,要求交易平台和投资者遵守反洗钱(AML)、了解你的客户(KYC)等规定,若违反这些规定同样可能面临法律风险。而在另一些国家,虚拟货币交易则被严格限制甚至完全禁止。
综上所述,在我国买卖 U 币赚差价的行为不仅违反金融监管规定,若涉及犯罪资金,更将构成犯罪。投资者在面对看似诱人的 U 币交易差价收益时,务必保持清醒,充分认识到其中的法律风险,远离虚拟货币交易,避免踏入法律红线,守护好自身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。